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Alfred the Great (849年-899年)



「……我也屬於一個偉大而古老的文明。我在(sic)英國的故鄉,是學者國王Alfred的故鄉,他在一千一百年前將我的故鄉變成了一個偉大的學術中心。與他同時代的唐朝,則在中國建立了持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我們的Alfred國王將拉丁文典籍譯成了英文,而唐朝詩人杜甫在此前不久,寫出那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Freeman Dyson弗里曼•戴森著《反叛的科學家‧附錄: 一個保守的革命者》The Scientist as Rebel (蕭明波、楊光松譯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頁397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the_Great


阿佛烈古英語Ælfrēd, Ælfrǣ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另譯艾爾弗雷德阿佛烈等,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他率眾抗擊海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回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故得享大帝Alfred the Great)尊稱。

童年[編輯]

阿佛烈出生在一個叫Wanating的村莊,也就是現在牛津郡的萬蒂奇。他是威塞克斯王國埃塞爾伍爾夫國王與第一任妻子奧斯博嘉的幼子。868年,阿佛烈娶Æthelred Mucil的女兒Ealhswith為妻。
阿佛烈5歲那年被送往羅馬,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羅馬教皇利奧四世為他進行堅振禮儀式,並授予他羅馬執政官的資格。維多利亞時代的學者們認為此舉在於承認了阿佛烈作為威塞克斯王國繼承人的身份。然而,由於阿佛烈尚有三位兄長在世,所以是否真能繼承王位還是個未知數。854年-855年,阿佛烈又在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的宮廷里待了一年,然後返回羅馬,並於856年陪同他在羅馬朝聖的父親埃塞爾伍爾夫一起返回了英格蘭。
同年,埃塞爾伍爾夫的次子埃塞爾博爾德預謀篡位,威塞克斯籠罩在內戰的陰影之中,最終國內的貴族都不支持戰爭,並在貴族都參與的會議中達成以下協議:由埃塞爾伍爾夫統治東部,主要包括新占領的土地;由埃塞爾博爾德統治西部,也就是原來威塞克斯王國的領土。埃塞爾伍爾夫國王於858年去世,威塞克斯再度成為統一王國,並由阿佛烈的三位兄長依次繼承。
傳說阿佛烈一生都有健康問題的困擾,年輕時甚至到愛爾蘭去尋求治療。溫切斯特和萬蒂奇的阿佛烈雕像把他描繪成一個強壯武士,但事實可能並非這樣,儘管如此,沒有人懷疑過阿佛烈所擁有的勇氣和智慧。

埃塞爾雷德在位期間[編輯]

在阿佛烈的兩位年長的哥哥埃塞爾博爾德埃塞爾伯特短暫的在位時期內,他沒有被過多的提及。直到他最年輕的哥哥埃塞爾雷德在866年即位以後,他才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之中。阿瑟主教稱阿佛烈為「王國的第二號人物」,代表著他此時已擁有僅次於他哥哥艾塞爾雷德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阿佛烈能夠擁有這樣的地位得益於他的父親艾塞伍爾夫或是威塞克斯賢人會議的整體決定,以防止艾塞爾雷德國王在戰爭喪生後,王國不至於陷入由於繼承權問題導致的紛爭局面。
868年,阿佛烈協助艾塞爾雷德進入麥西亞境內協防並成功阻止了丹麥人的入侵。此後兩年內,丹麥軍隊沒有進一步對威塞克斯採取軍事行動,阿佛烈是否為此向丹麥人支付過金錢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時期內,以威塞克斯為中心的盎格魯撒克遜社會得到了難能可貴的兩年和平時間。但好景不長,870年丹麥國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軍沿著麥西亞和威塞克斯邊境進入威塞克斯,先頭部隊於當年12月3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爾菲爾德與威塞克斯守軍發生衝突。四天後,艾塞爾雷德和阿佛烈率領一支大軍來到雷丁,雙方發生激戰,死傷無數,但威塞克斯軍隊最終戰敗。
四天後,艾塞爾雷德重整軍隊,在阿什當繼續與丹麥人開戰。他與阿佛烈兵分兩路,一路對應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領的國王軍團,一路對應諸多丹麥伯爵組成的伯爵軍團,戰鬥從白天一直持續到深夜,這一次威塞克斯取得大勝,巴格塞吉和他的五個伯爵被殺死,丹麥人暫時從戰場上撤離了。
但丹麥人捲土重來的勢頭之快遠遠超過艾塞爾雷德的想像。兩星期後,重整隊伍的哈夫丹和威塞克斯軍隊在貝辛開戰,威塞克斯軍隊激戰之下失利。四月,雙方又在梅雷頓交戰,此役丹麥方由「無骨人」伊瓦爾率領,艾塞爾雷德和阿佛烈再次分兩組和丹麥人作戰,雖然英格蘭人作戰英勇,但最終丹麥人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而艾塞爾雷德也在此役中受了槍傷,並最終不治身亡。
整個871年被稱為「阿佛烈戰爭年」,威塞克斯人在艾塞爾雷德和阿佛烈的共同領導下與丹麥人發生了九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五次被著於《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其餘四次沒有留下相應的文字記載。

戰爭期間[編輯]

早期的鬥爭、失敗和流亡[編輯]

871年4月,艾塞爾雷德去世,儘管他留下了兩個幼子,但根據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以及丹麥人的大軍壓境,使得阿佛烈順利繼承了威塞克斯王位,但同時他也背負起了防禦丹麥人的重任。
當阿佛烈忙於艾塞爾雷德葬禮的時候,丹麥人發動了對英格蘭的戰爭並取得勝利。並在很快發動的第二次有阿佛烈參與的位於Wilton的戰役中再次取勝。在Wilton戰役之後,阿佛烈徹底喪失了將丹麥人驅逐出英格蘭的希望,只能祈求與他們「和平共處」,沒有人知道這所謂的和平要付出什麼代價。Asser主教聲稱,異教徒們答應了退出占領區,並在871年的秋天從雷丁撤退,到麥西亞所屬的倫敦過冬。
儘管主教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都沒有提及,但考古的發現證明,阿佛烈很可能向丹麥人支付了一筆賠款,以求其撤退,如同麥西亞人在來年的做法一樣。此後五年裡,丹麥人占領了威塞克斯王國之外的大部分英格蘭土地。但是,在876年之後,丹麥人的新首領古斯倫帶領他們繞過了英軍的防守占領了英格蘭南部多塞特郡的維爾漢姆。儘管阿佛烈封鎖了古斯倫和他的軍隊,但依然無法奪回維爾漢姆。僵持之下,雙方同意和解。和解內容包括了交換人質和對丹麥人的聖物:雷神索爾之戒(holy ring)發誓停止戰爭。但是,丹麥人馬上又違背了承諾,在殺掉了所有的人質之後,連夜轉移到了德文郡的埃克塞特。在那裡,阿佛烈再次對丹麥人進行了封鎖,由於給養船隻被暴風雨摧毀,丹麥人不得不投降。他們從麥西亞撤退,但在878年的1月,他們又再一次突襲了位於Chippenham的城堡,而過完聖誕的阿佛烈正在此地逗留。丹麥人殺了大部分的人,阿佛烈帶著一小隊人馬經過樹林和沼澤逃難。在復活節以後,他在薩默賽特郡的沼澤近North Petherton的小島Athelney上建立了堡壘,並從堡壘中與敵軍持續抗爭。通過與薩默賽特郡、威爾特郡、漢普郡的本地軍事力量結盟,阿佛烈能夠從他的堡壘中做出有效的防禦行動。
一個源自12世紀的著名傳說,描述了阿佛烈戰敗並藏身在薩莫塞特郡沼澤中,一名不知道他身份的農婦收留了他,並囑咐他照看爐子上烤著的麵包,然而阿佛烈因為專心于思考反攻大計,結果把麵包烤焦,受到了農婦的責備。
870年是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的低谷期,幾乎英格蘭所有的王國均陷入丹麥人手,只有威塞克斯依然在堅持抵抗。

崛起[編輯]

878年春,他重整旗鼓,在艾丁頓(Edington)大敗丹麥軍隊。這次勝利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丹麥人的領袖接受了基督教,從威塞克斯撤退,並同意維持永久和平。
然而還是有其他丹麥人拒絕言和。在與他們戰鬥時,阿佛烈將自己的權威擴展到了英格蘭的北部和東部。886年,他占領了倫敦。倫敦在那時就是不列顛重要的一個城市。之後不久,他簽訂了新的和約,不列顛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此收歸他的統治。為了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影響,他將女兒埃塞爾弗萊德(Ethelfled,約869~918年)嫁給北部的麥西亞領主埃塞爾雷德,從此與麥西亞結盟。英格蘭的其他地區——實行丹麥法律的地區——丹麥法區仍然在丹麥人的控制之下,除此之外,基本上都在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了。

軍事改革[編輯]

阿佛烈和那個時代所有成功的領袖一樣,也是個智勇雙全的武將。他頒布了一部涵蓋面非常廣的法律,系統化軍隊的招募過程。為了保護他的王國,抗擊維京人。他廣泛招募軍隊以應付各個地區的防禦。同時精選了一些人作為戰場部隊的士兵,這些士兵與來自軍事貴族和富商巨賈侍從所組成的精選部隊共同作戰。阿佛烈把他的精選部隊分成兩個部分,從而解決了如何長期防禦的問題:一部分在戰場,以隨時對敵人的進攻做出反應,另一部分則留在家中,這些部隊有規律地按時輪換。他也根據了相同的模式,動員富商巨賈們的私人武裝。
阿佛烈為了抵抗維京人海上和陸上的進攻,通過修建特殊戰船擴建了他的海軍部隊,把擁有60支槳的船作為標準戰船。他還成功地建築,重建和修復了相當多的防禦工事。阿佛烈為防守韋塞克斯的33個軍鎮中建設了相同規模的守衛部隊,該部隊由軍餉供奉。當地居民被派遣去保衛他們居住的城鎮,並負責維修城牆。此外地區防禦則繼續由普遍招募的隊伍和精選部隊來維護。
899年,也就是阿佛烈去世之年,一份名叫《自由民每一海迪土地賦稅法》的文件列舉出了33個要塞堡壘,它讓我們明白了阿佛烈軍事管理制度的複雜和精巧。此文件包含了對33個要塞的周邊防禦工事進行測量和勘查的數據,然後列舉並估算出能出產和收成的土地資源,以便來自每個「躲藏地」——維持一個家庭所需要的土地數量——的利潤都被用來供養守衛部隊的成員。每個成員需要防守4.23英尺的城牆。在古羅馬流傳下來的城市溫切斯特很好地展示了這種高管理的管理工作。在那裡,2400個躲藏地被分配開來以支持周長為9954英尺的要塞城牆的防禦,為2400名戰士提供土地資源時的差錯率基本低於1%。而且,《自由民每一海迪土地賦稅法》也告訴了我們:在這裡,任何兩個城市的距離不會超過20英里,也就是一天的行軍路程。這樣行軍途中部隊就可以有很大的機會避免在野外露營而承受起敵人的突然攻擊。也可以使兩個城市之間的救援迅速行動起來。這些要塞後來大都成為了商業中心和戰略要地,因為城牆和軍隊的存在保障了工匠的生產和商人的安全。

學術復興[編輯]

阿佛烈自己也是個學者,非常支持學術事業。然而「比德(673~735年),卜尼法斯(約675~754年)和阿爾昆(735~804年)的時代早已過去。維京人將英國的修道院破壞殆盡,在當時的英格蘭,拉丁語這種通向古典文化的語言幾乎沒人會說。對此,阿佛烈決定在宗教界和俗世都要大幅度提高識字率,同時把拉丁文著作翻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阿佛烈聚集起一群學識淵博的學者,自己也參與其中,翻譯了不少著作,包括波依提烏的《哲學的慰藉》,格利高歷主教的《牧民職務》和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在為《牧民職務》所作的前言裡,他無不懷舊地寫道:在一切被破壞殆盡,被燒毀之前,英格蘭的教堂里堆滿了財富和書籍。」阿佛烈可能也主持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記載了遠至450年的大事(甚至更早,因為書中還對基督降生一事發表了評述)這部《編年史》一直由後人續編至1154年。


文化振興[編集]

アルフレッドはウェールズの学僧アッサーをはじめとし、マーシア出身のプレイムンドウェルフェルスなどを招聘し、荒廃したイングランドの学問の復興に当たらせた。 ラテン語の文献を翻訳するなど学芸振興にも力を注ぎ、自らもラテン古典の英訳に携わった。アルフレッドが訳するよう指示したと言われる書物が聖グレゴリウス『対話』『司牧者の心得』、オロシウス『異教徒を駁する歴史』、ベーダ『英国民教会史』、ボエティウス哲学の慰め』、聖アウグスティヌス『独白』『詩篇』である。そのうち『司牧者の心得』の序文は原典にはなく、アルフレッド作であると言われ、デーン人によるイングランドの文化衰退を嘆く文章となっている。
教育に関してもアルフレッドの尽力は評価が高い。前述の学者・学僧などの協力を得て宮廷学校を設立し、自身の子を筆頭に貴族の子などに教育を施した。
一方でアルフレッドはアングロサクソン年代記の作成を指示した。9つある写本と断片のうちで一番新しい記事は1154年であり、ベーダの『英国民教会史』などを参考に紀元前からの歴史が約250年の間に書き続けられたことになる。これらのアルフレッドが作成させた年代記や翻訳した文献は古英語の希少な研究対象としての価値も高い。
また、アルフレッド法典と呼ばれる法典の編纂を行った。この法典は旧約聖書の十戒など聖書の抜粋から始まり、ケントエゼルベルト法典・ウェセックス王イネ法典と、イネ法典に強く影響を受けたマーシアオファ英語版法典などを参考にして編まれた。それに伴って裁判制度の改革を行い、王国をシャイアやハンドレッド (hundreds)に分割し地方裁判をきちんと行わせたり、フランク式誓約[10]を導入したりした。これらの改革によってウェセックスの治安は厳粛に守られた。
晩年のアルフレッドはデーン人の侵略によって荒廃したイングランドの復興に従事した。度重なる侵攻によって荒廃したロンドンをアルフレッドは立て直した。この際、当時の主流であった木造建築ではなく石の建材が用いられた可能性がある。ロンドンの他にも外敵からの防衛拠点としての役割を持たせたバラ(borough)の建設など後世に引き継がれていく政策など行っている。

参考文献[編集]

  • Anglo Saxon Chronicle(アングロサクソン年代記, ASC), Project Gutenberg.
  • アッサー、小田卓爾訳『アルフレッド大王伝』中公文庫、1995年。ISBN 9784122024120
  • 高橋博訳『ベーダ 英国民教会史』講談社学術文庫、2008年。ISBN 9784061598621
  • E. S. Duckett原著、小田卓爾訳『アルフレッド大王 その生涯と歴史的背景』 新泉社、1977年。
  • B. A. Lees原著、高橋博訳『アルフッド大王 イギリスを創った男』開文社出版、1985年。ISBN 9784875716419
  • 高橋博『アルフレッド大王 英国知識人の原像』朝日選書、1993年。ISBN 9784022595669
  • 青山吉信編『世界歴史大系 イギリス史 1』山川出版社、1991年。ISBN 9784634460102

沒有留言: